「调查研究」农机社会化服务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
天眼新闻2024-08-02 17:29
农业作为保障国家安全命脉的基础性产业,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战略任务,必须重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当前,我国经济和产业出现长期快速发展但创新相对不足的结构性问题,面临亟需从量的增长转变为质的增长、从规模驱动转变为知识驱动的形势。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提出新质生产力理论,回应新时代新阶段怎样继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农业作为保障国家安全命脉的基础性产业,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战略任务,必须重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植保无人机正在给优质水稻统防统治。潘绍寿 摄
新时代以来,在科技赋能和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农业产业在新时代实现迭代升级,表现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贵州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山地省份,“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省情地貌局限了农业机械化。贵州通过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重构“人、机、地”的关系,以农机社会化服务路径,增强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能力,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道路。贵州省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农业机械化起步阶段的实践告诉我们,实现农业机械化,涉及改变群众观念、培育本土农机手、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等方方面面,但最关键是机械适宜土地、有人操作机械。
整合项目资金,提升装备力量,解决“机”的问题
因地貌条件、群众观念等因素影响,山地丘陵发展农业机械化,投资大,周期长。起步阶段,贵州省着力于培育主体、形成示范、改变观念,营造农业机械化生产的社会氛围,培育发展出一批农机经营主体。主要通过整合项目资金、金融政策支持、鼓励社会投资等方式,注入农机资本,壮大农业机械装备力量。2023年末,全省农机总动力、拥有量分别达3000万千瓦、580万台套,同比分别增长6.9%和2.7%。各县市的主要孵化方式为“项目资金注入+合作社持有+农机公司租赁运营”。该方式以县域为单位,政府整合资金购入设备、合作社承接资产并链接农户、农机公司专业化运营,有效解决了因土地不连片、合作社运营能力弱、装备分散等因素带来的农机装备闲置、使用率不高、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避免了项目资金流产的风险,同时为贵州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户正在使用喷头式农业机械给优质水稻防治作业。潘绍寿 摄
抓住农技培训,壮大农机手队伍,解决“人”的问题
在劳动者要素中,对农业机械化起到关键作用的是“领头雁”和农机手。一是鼓励能人领办农机合作社、农机公司,形成一批主体。贵州省印发实施《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等举措。截至2023年末,全省培育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1897家、从业人员22515人。二是抓住农技培训,壮大农机手队伍。各地委托农机公司、农机合作社开展农机手培训,如三都山水农机公司、长顺县诚福耕农机合作社、遵义市绥阳县枧坝农机合作社、铜仁市碧江区筑铭农机合作社等采取“工资+提成薪酬”方式,分别留住固定农机手8人以上,同时每年免费为每个村培训1至2名农机手,既不断壮大了农机手队伍,又大幅提高了农机作业的面积。
示范农地改造,提升宜机化水平,解决“地”的问题
农业机械化生产需要与农田建设相适应,否则难以克服农机转运、下田的难题。在调研中了解到,群众因“心坎”上的权属担忧,无法破除“田坎”上的梗阻问题。这一方面使得“小田并大田”工作推进缓慢。另一方面,农机下地后,容易引发因压坏田坎的矛盾纠纷。为解决这一问题,贵州各地发起农地改造示范工程,改善作业条件,在实践中逐步破除田坎和群众心坎的问题。如遵义市绥阳县枧坝镇黄鱼村,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黄鱼坝区田地进行农地改造。改造前,村委多次召开群众工作会,破除群众心中顾虑,一部分农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同意流转土地。由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向村民流转土地,合同约定双方权利义务。流转后的地块,经过土地整治、灌溉和田间道路工程建设,第一期改造完成229亩。改造后,田土成块、沟渠相通、道路相连,宜机化水平高,成为当地的样板工程。易峰达农机合作社承接了该地块水稻播、种、管、收业务,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高标准农田的新貌和机械化耕种的实效后,纷纷向村委表示,愿意拿出承包地进行改造。未来,该坝区2050亩良田将被改造为宜机宜旅的高标准农田。
不断探索创新,突出社会化服务,激发出新活力
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实质内容,在于个人或组织为农业生产者提供集约化育、耕、种、管、收的一项或几项服务。它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在于,剥离了劳动行为、劳动者的同一性,即农业生产者不一定进行其中的某项或全部劳动,是农业生产社会化分工更加精细的反映。它带来了劳动关系的变革,提升了劳动生产效率和能力。
无人机飞防现场
通过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等举措,贵州农业生产已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新阶段。从宏观数据看,截至2023年末,全省农机作业面积达9300万亩次,同比增长6.2%,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2%。从具体实践看,农机服务主体涌现,各地不同程度走上社会化服务的道路。如:三都山水农机公司,2024年育种管收水稻订单3.5万亩,该公司拥有农机设备136台(套),秧盘68万张,业务范围覆盖省内外,年产值3000万元。该公司采取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的路径,制定了“干给农户看、带着农户干、农户让我干”的农机服务三步走战略。又如遵义市播州区三岔镇润田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机耕、育秧、插秧、田管、收割、烘干等全程服务事项,拥有各类农业机具150余台(套)、带动30名农机手就业,年服务面积在3万亩以上,产值达300万元左右。
再如,黔西市富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杜苏林,从汽车维修转行农机服务,熟悉机械装配应用,善于根据自身需要和当地耕作条件针对性改良农机具,其改良的起苗机每天能起20万株无患子苗,远高于原厂机每天起苗5万株的作业能力;针对当地烂田机耕的需要,改装的耕田拖拉机作业效率既快又好。由于有高效率的机械作支撑,接下了别的合作社干不了的业务,合作社逐步壮大,现已拥有各种农机具150台(套),服务面积常年稳定在1万亩以上,2023年产值达600多万元,利润达到了100多万元。
总体来看,全省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正在为提升贵州农业机械化水平激发新的活力。